空调发展简史,中央空调的发展史

1、中央空调的发展史

  中央空调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空调的发展史,因为中央空调只是空调系统的综合应用,所以常说的大型空调也就是中央空调,并不是有明显的界限。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地区发生罕见的干旱天气,为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空调冷热源问题,美国率先研制出风冷式冷水机,用空气散热代替冷却塔,其英文名称是:Air cool Chiller,简称为Chiller!

  在中央空调历史中,美国已经发展和改进了有风管的中央单元式系统,并得到了正在现场安装和修理有风管的单元式空调系统的空调设备分销商和经销商的强力支持。WRAC是最简单和最便宜的系统,能够很容易的在零售商店中购得,并在持续高温来的时候自己安装。同时,无风管的SRAC和SPAC自70年代起在有别于美国市场的动力下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进。之后,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90年代被转让到中国,这是通过与当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压缩机、热交换器、电劝机、精细阀和电子控制器的本地制造商)组成的合资公司进行的。在90年代中国也从其它先进国家吸收了较大型空调设备的先进高新技术,并与多数是美国的大公司组成合资企业。现今,中国已是一个顶级国家,她的当地主要工厂和合资企业制造了大量SRAC和SPAC以满足增长的国内市场和出口需要。日本过去几年在把SRAC和SPAC机组出口到中国、欧洲和中东以建立新的市场。但是中国现今已是最大的空调出口国,在2001年出口的WRAC,SRAC和SPAC机组总数达500万台,2002年预计有750或800万台机组出口,而日本正在失去出口的地位。

  美国历史

  美国是最大的中央空调市场,占世界总空调设备销售额的28%,大多数是有风管的单元式空调系统。但是,热泵比例相对的低,在2001年以数量计占20%而以销售额计‘占30%。美国空调市场与其它国家的差别,一些明显的原因是:

  大多数人居住在位于有广阔空间的郊区独立房屋内,可以更方便地为整个室内空间的舒适优先选择安装风管。 能源价格相对要低,全国范围有电力和燃气可以供应,在冬季可以通过天然气管路网络用燃气炉取暖。大部分陆地在冬季的寒冷天气并不适用没有辅助电加热的热泵,而辅助电加热是不经济的。强大工业分销商和经济商网络以相对低的安装费用和维修后缓支持推销有风管的中央空调系统。

  日本历史

  而到了八十年代全球对氟里昂制冷剂地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广泛的重视,再加上电力、能源日益紧缺,各个国家的厂商开始重视溴化锂技术,但发现日本公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实力、成熟稳定的技术。

  业内分析人士则表示:“素以质量过硬著称,并高居全球中央空调市场第2位,变频空调首位的大金工业,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日本质量神话的符号,犹其是对走高端价格路线的中国市场消费者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其商用空调、家用空调室外机等火灾安全隐患产品大批量召回,加上此次空气清洗机火灾事故起诉事件,不仅对其国内市场,对中国等海外市场消费者对大金品牌的评价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在空气清新机春季商战、空调夏季商战等激烈竞争市场上的表现。”

  中国历史

  据介绍,随着国内大中型建筑中央空调的更新换代以及户式中央空调的快速增长,中央空调这块市场“蛋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以深圳为例,已有2000多幢高楼大厦采用中央空调机组,但至今90%以上的楼宇装备的都是美日厂商的产品。一些国内企业虽然也推出了螺杆机等中央空调设施,但由于在整机上面投入有限,市场份额一直远不能同美日厂商相较,现这种格局终于有望改写。

  据介绍,国内现有正规中央空调生产企业几百家,市场容量近200亿;到2010年前后的中央空调市场总容量将达到500亿元。专家分析,随着国产品牌核心技术垄断的突围以及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出台,国内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成熟化,进入了从盲目崇洋迈向理智消费的转型期。

1、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地区发生罕见的干旱天气,为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空调冷热源问题,美国率先研制出风冷式冷水机,用空气散热代替冷却塔,其英文名称是:Air cool Chiller,简称为Chiller!

在空调历史中,美国已经发展和改进了有风管的中央单元式系统,并得到了正在现场安装和修理有风管的单元式空调系统的空调设备分销商和经销商的强力支持。WRAC是最简单和最便宜的系统,能够很容易的在零售商店中购得,并在持续高温来的时候自己安装。

同时,无风管的SRAC和SPAC自70年代起在有别于美国市场的动力下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进。之后,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在90年代被转让到中国,这是通过与当地公司(包括主要元件如压缩机、热交换器、电劝机、精细阀和电子控制器的本地制造商)组成的合资公司进行的。在90年代中国也从其它先进国家吸收了较大型空调设备的先进高新技术,并与多数是美国的大公司组成合资企业。现今,中国已是一个顶级国家,她的当地主要工厂和合资企业制造了大量SRAC和SPAC以满足增长的国内市场和出口需要。日本过去几年在把SRAC和SPAC机组出口到中国、欧洲和中东以建立新的市场。但是中国现今已是最大的空调出口国,在2001年出口的WRAC,SRAC和SPAC机组总数达500万台,2002年预计有750或800万台机组出口,而日本正在失去出口的地位。

2、美国历史

美国是最大的空调市场,占世界总空调设备销售额的28%,大多数是有风管的单元式空调系统。但是,热泵比例相对的低,在2001年以数量计占20%而以销售额计‘占30%。

美国空调市场与其它国家的差别,一些明显的原因是:

大多数人居住在位于有广阔空间的郊区独立房屋内,可以更方便地为整个室内空间的舒适优先选择安装风管。 能源价格相对要低,全国范围有电力和燃气可以供应,在冬季可以通过天然气管路网络用燃气炉取暖。大部分陆地在冬季的寒冷天气并不适用没有辅助电加热的热泵,而辅助电加热是不经济的。强大工业分销商和经济商网络以相对低的安装费用和维修后缓支持推销有风管的中央空调系统。

3、日本历史

到了八十年代全球对氟里昂制冷剂地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广泛的重视,再加上电力、能源日益紧缺,各个国家的厂商开始重视溴化锂技术,但发现日本公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实力、成熟稳定的技术。

业内分析人士则表示:“素以质量过硬著称,并高居全球空调市场第2位,变频空调首位的大金工业,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日本质量神话的符号,犹其是对走高端价格路线的中国市场消费者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其商用空调、家用空调室外机等火灾安全隐患产品大批量召回,加上此次空气清洗机火灾事故起诉事件,不仅对其国内市场,对中国等海外市场消费者对大金品牌的评价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在空气清新机春季商战、空调夏季商战等激烈竞争市场上的表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03310.html

你可以去看看

2、空调的发展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已发明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以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

19世纪,英国科学家及发明家麦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压缩及液化某种气体可以将空气冷冻,此现象出现在液化氨气蒸发时,当时其意念仍停留于理论化。

1906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的Stuart W. Cramer正找寻方法增加其南方纺织厂的空气湿度。

Cramer把技术命名为空气调节,并在同年将其用于专利申请中,作为水调节(water conditioning)的代替品。

1915年,卡里尔成立了一家公司,它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公司之一。

但空调发明后的20年,享受的一直都是机器,而不是人。

直到1924年,底特律的一家商场,常因天气闷热而有不少人晕倒,而首先安装了三台中央空调,此举大大成功,凉爽的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欲大增,自此,空调成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有力工具,空调为人们服务的时代,正式来临了。

空调的工作原理

空调分为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工作原理是一样的,空调以前大多一般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

氟利昂的特性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大量的热量。

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即先吸热气化再液化放热)空调就是据此原理而设计的。

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

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

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

3、变频空调的发展史?

变频空调的发展史国内变频空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一 2000 年以前),技术产品导入期。

一些有能力的空调生产企业,引进变频技术并推出相关产品,市场也开始认识此类概念以及产品。

1995 年,海信开始变频技术的积累,并于气 997 年 4 月推出国内第一台变频空调。

在相关配件的国产化没有解决之前,价格上昂贵,所以很少能形成规模化销售。

第二阶段( 2000 年至现在) , 市场导入期。

以 2 仪幻年 3 月 1 日海信推出“工薪变频”为标志,变频空调器开始逐步在国内市场进行推广,这一方面促使市场机会扩大,另一方面也使不少企业迅速跟进,变频产品也成为企业形象产品。

但国家标准的缺失则使其先天不足。

2006 年 6 月 1 日,国内首部变频空调能效强制性地方标准 ― 变频空调能效上海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标准规定, 5 级变频空调能效比. SEER 为 33 ,而国标 2 级节能定速空调对应的 sEER 仅为 3263 ,即只要是合格的变频空调都是节能的。

2007 年 4 月 16 日,国内第一台变频空调上市 10 周年的新闻发布会在全国 50 多个城市同步举行,中国家用电器院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号召国内空调企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共推变频。

2007 年 4 万 19 日,海信、日立、三菱电机、东芝、松下五大空调巨头齐聚上海,宣告成立“变频空调推广联盟”,发动定速空调淘汰竞赛,加速变频空调的普及和定速空调的淘汰,推动中国空调产业升级换代。

2008 年 9 月 1 日起,我国实施第一项变频空调强制性能效标准,美的、格力、志高等空调企业均大举进军变频市场,空调市场迎来变频时代!!

4、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历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包括单一供热、单一制冷、冷暖一体化、自动控制、微机控制五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单一供热阶段1925年,美国最先利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过加热器进行供热。由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直到1927年才出现。

2) 第二阶段:单一制冷阶段1939年,美国Packard汽车公司首次在轿车上安装机械制冷降温的空调装置。这种单一制冷装置只有降温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使这种带有单一制冷装置的汽车迅速地发展起来。

3)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阶段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在轿车上安装冷暖一体化空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同时具有供热、制冷功能。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冷暖一体化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供热、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目前,这种空调仍然在经济型轿车上大量使用。

4)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阶段冷暖一体化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会增加驾驶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太理想。因此,自从冷暖一体化汽车空调出现后,人们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

5)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阶段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联合研究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1977年同时将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安装在各自生产的汽车上。

相对于模拟控制器控制的自动空调,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增加了显示数字化,制冷、供热、通风三位一体化和故障诊断智能化等功能。高档轿车的自动空调系统已经与车身计算机系统组成局域网络,计算机可以根据车内外的环境条件,自动控制空调系统。

我国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利用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或冷却循环水产生的热量来给车内供暖。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曰本购进带有制冷功能的汽车空调系统,并将其装配在红旗、上海等小轿车和豪华大客车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汽以及上海、北京、广州、佛山等地的汽车厂从日本、德国引进先进的空调生产线和空调生产技术,生产大中型客车、轻型车及轿车的空调系统。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国内一批形成生产规模的汽车空调制造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我国的汽车空调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5、汽车空调发展历史

汽车的"空调家族"--汽车空调的发展史

--------------------------------------------------------------------------------

://sina 1999年7月20日 15:28 新闻午报

在炎热的夏季里,您出行会想到乘坐舒适有空调的轿车和公交空调大巴士。

但是否了解空调车的发展历史呢

早在1886年,德国的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来,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几次的革命和飞跃发展,使汽车成为今天人们的重要交通代步工具,并成为各国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

而汽车空调的问世,却比汽车发展整整迟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1927年,在美国纽约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当时轰动了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

实际上这种装置只能称之为“加热器” ,只是在汽车车厢内增加了热量,在欧洲寒冷的季节里,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到了1938年,美国人帕尔德发明了汽车空调,他根据电冰箱“冷气”的原理,在一辆老爷车上进行了试验。

又于1939年,将改进后的冷气机,安装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林肯V12型轿车中,效果很好。

1940年,美国Packard公司第一次将机械制冷用于车用空调,为世界汽车空调市场开辟了发展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汽车空调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汽车空调的实用化、普及化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1953年,美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厂商,将空调正式开始在普通的轿车上使用,接着便进行大批量生产汽车空调。

当地装有冷气的汽车已达车辆总数的10%,计5万套。

1954年,第一台冷暖一体化整体式汽车空调设备,安装在美国Nash牌小客车上。

1957年,日本参考美国的汽车空调也开始试制生产,然后欧洲的汽车制造厂商也相继开始生产轿车用空调。

1960年,冷气装置的汽车空调开始普及于世界。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截止1962年,世界上轿车装有空调设备的已达75万套。

1964年,第一台自动控温的汽车空调,装置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名牌豪华轿车中。

1967年,世界上装置汽车空调的轿车已达354万辆。

1971年之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世纪、皇冠;英国的劳斯莱斯;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等豪华高级轿车中,都分别安装了自动汽车空调设备装置。

1979年,美国和日本共同推出用电脑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设备系统,并用数字显示,达到最佳控制。

此时,汽车空调已进入第四代产品。

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量生产的初期产品,主要有专用循环空气进口的“突进型”汽车空调。

由于其对空气循环、外部空气的选择、出气位置的确定,以及除湿和温度控制等都较难实现,因而将主流改为空气混合型空调。

我国于70年代,最早的汽车空调装置使用在长春一汽红旗轿车上。

1976年,由原上海内燃机油泵厂今上海汽车空调机厂制造汽车空调,配套在上海牌轿车SH760A轿车中。